39、晋江文学城首发(1 / 2)

早间起了一层薄岚,浮在清澈的河水面上,细柳扶风,妇人忙碌浆洗衣衫,不时呵斥一声淘气的孩童。

宁礼坤沿着河岸踱步,负手在后,眺望着月河对岸。自从大杂院修葺之后,一改以前的破败,错落有致,整洁牢固。他便喜欢来河岸边走动,对岸的人间烟火,总能让他心情莫名愉悦。

今朝宁礼坤却不大提得起精神,宁毓承的话,在他脑中不断回荡。

“天子无为而治,是百姓之福。”

“盛世的百姓,照样吃不饱。”

“种不出一颗真正美味的桃!”

宁礼坤清楚记得,在江洲府大旱的前五年,大齐打过一次仗,那次是先帝要收复被邻国大夏夺走的西北西平府。

西平府离京城约莫三千里,原本是大齐的边关,边军驻扎在此,西平的土地都是军屯田,百姓除去种地,若遇到打仗时,还要上战场。

当地的百姓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被称作府兵。府兵则是在打仗时征召入兵营,且需要自带粮食。

西平府气候干燥严寒,一年只耕种一季春小麦。军屯种出来的粮食,无法满足边军的吃喝。

打仗时需要征兵,征兵需要粮食,于是朝廷的官员就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征召的这部分兵丁当做府兵,就不需要吃边军的粮食,朝廷无需给边军拨付粮草。

最后的结果,府兵领着大夏军进了城,西平变成了大夏的疆土。

此事成为大齐的耻辱,朝堂上下讳莫如深,从不敢提。先帝锐意进取,一心想要革除朝廷积弊,对西平府更是念念不忘,在处置了几个保守的朝臣之后,对大夏用兵,准备收复西平府。

朝廷的旨意,到达临近西平的陇南道,用朝廷的急递,足足要十五日。送一趟朝廷的旨意,除去人手钱粮,至少要跑死近二十匹马。

这只是极少的花销,兵器刀箭亦不算重要,最重要的还是粮草。无论是兵还是马,必须填饱肚皮,至少能拿得起刀箭。

战事焦灼,从预计的半年,拖到了两年还未出结果。

因着打仗,民不聊生,陇南道的杂草都比庄稼高。朝廷缺粮,只能从江南道征调。其中江洲府被收刮得最为厉害,几乎是剐肉剔骨。

大夏也苦于战事,最终退兵,还回了西平府。江州府元气大伤,好几年都没能恢复,再经历一场大旱,无异于雪上加霜。

西平府迄今仍是军屯,百姓还如以前一样,平时种地,遇到边关冲突,同样需要征召前去打仗。

他们的粮食从何而来,朝廷只当不知。宁礼坤自是一清二楚,“兵过入笔”,兵营一过,十户九空。

大齐立国之初,户部依照户帖,核计人口约莫七千八百三十二万。西平府战事前,大齐人口在八千九百万。

战事后,大齐人口在八千零三十二万。到去年为止,大齐的人口在八千两百万出头。

宁礼坤心头发寒,“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算大夏的伤亡,大齐近千万的人口,就这般无声无息消失了。

“阿爹。”

宁礼坤正在出神中,听到有人唤他,抬眼看去,钱夫人在他不远处,朝着他屈膝见礼。

平时这个时辰,钱夫人正在听府中管事婆子们回事,宁礼坤诧异地问道:“你怎地来了,找我可有事?”

“府中的账目我都理好了,阿爹随时可以主持分产。”钱夫人道。

“好,你辛苦了。”宁礼坤知道钱夫人能干,并未多问,“大郎大后日便要进京,明朝你将三房的人都叫来知知堂。”

钱夫人说是,“阿爹,我还有件事要与阿爹商议。”

“你且说便是。”宁礼坤点点头道。

钱夫人暗自吸了吸气,将自己想去明明堂官庶务的想法径直道来。宁礼坤听得一愣:“你想去明明堂官庶务?”

“是,阿爹。”钱夫人不假思索承认了,“明明堂要办算学工学,请来的先生以及他们的家眷,即将到江州府。我掌管中馈多年,无论是学堂的庶务,还是招待安排先生们,皆做过了无数次,最熟悉不过。”

宁礼坤倒不怀疑钱夫人的话,只他皱起了眉,“明明是学堂,出入都是男子,只几个粗使婆子在灶房帮忙。庶务上并不缺人,宁才管了这些年,你若想管,只怕不合适。”

“我明白阿爹的为难。明明是我们宁氏的族学,以前也没有算学工学,现今的明明堂,早已今非昔比。像是阿瑛那般,说不定,以后还会来女先生。宁才这些年做得不功不过,阿爹的确不好撤了他的差使。”

钱夫人的话,条理清楚明白,饶是宁礼坤心中虽不愿意,也不好直言回绝。

“阿爹放心,我先与阿爹提,待阿爹同意之后,我再亲自去与宁才说。大翁跟随阿爹多年,我们都将大翁当做半个长辈看,宁才也姓宁,都是一家人,自不会为难,让他吃了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