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春节与郢都的很是不同的,郢都由于是帝都过年的气氛反而倒不是那么的传统,像之前熊氏通常是带着孩子们走个两三家亲戚间或是一些官员门生来拜访,大家也通常是以应酬为主的很少有这种传统的方式过年小女子古代记事。
不过腊月二十这天,苏妍和小三房的桂林县主与陈方婉一道入族谱,这个仪式也不小,族中有声望者都被请来作个见证。家谱呢?往往也是一个大家族兴旺的象征,家谱越长证明宗族历史自然的源远流长,苏妍就不能看****的族谱了,由于女子地位低下,只能作某氏配几子,苏妍看陈氏下面就只写了生育几子。
整个仪式显得十分庄重,如果某氏生育孩子有功又给家中老人守过孝,那么这女子是不能被休的。大户人家也不能随意休妻,因为要更改妻子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当然,苏妍被记入族谱之后,心里的一块石头就落地了。
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这习俗本只是在北方十分的流行或者说很普遍,不过渐渐的在一些地方也流行起来,例如说之前苏安洗三的时候就会请灶王爷。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苏妍倒是觉得这灶神颇似西游记里面的土地公公,都是掌管一方地界儿的。送灶,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姚老夫人带着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楚朝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小女子古代记事。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之后就是贴春联,剪窗花。
苏妍剪窗花很是拿手,眼中满是跃跃欲试,不过孕妇在孕中是不能动剪子或者是刀子的,胡嬷嬷态度很是强硬,所以苏妍倒也就此作罢,只拿一双眼睛看着最好说话的海子青,海子青看小妻子眼巴巴的望着他,心下想答应又怕不吉利所幸拿了一本书去书房,苏妍气恼的朝着他的背影狠瞪了几眼,惹得胡嬷嬷晴雯麝月偷笑不已,这是抛媚眼给瞎子看了。
胡嬷嬷也不是北方人倒也不是会剪窗花,不像苏妍那个时候是兴趣爱好,找的一个奴婢子亲自学的,胡嬷嬷只得找个家生子来这伺候着,正好让苏妍看着解解馋也好。请的是二等丫鬟叫云罗的,来小二房院子里来。
云罗一听说来****奶这儿,倒是高兴不已,云罗老娘是二房灶上的伺候人,她老娘虽是个家生子,见识倒也不小,说这****奶人好,家底厚,二爷又是宠爱。她老娘大约也算是分在二房了,所以云罗对二房很是热情。苏妍细声问道:“听说你本是在伺候婆母的,刚刚休息一会儿,不会累着你吧?”
云罗看着炕上坐着的****奶,笑起来如春风拂面煞是好看,连她是女人都受不了这般的笑容,更何况是这二爷。云罗随即笑道:“来为****奶做事本就是我的福分,怎么能说受累,您还是别折杀我了?”晴雯连忙掏出十几个大钱道:“奶奶赏给你买些零嘴儿吃?”云罗连连摆手道:“这怎地如此?奴婢不敢。”苏妍亲自把钱塞到她手上笑道:“快收下吧!我知道你老子娘也在我的小厨房里,你老子娘很是能干,你又是这么个心好的姑娘,我才赏你的,快收下吧!”说完便把这钱塞入云罗手中。
云罗看着递给自己钱的这双手,十分的小巧,柔嫩的不像话,身为女子真是羡慕这****奶。说罢,这云罗开始捡了起来,什么喜鹊登梅,福禄寿字,鱼跃龙门,龙腾虎兽,她居然还剪出一个小福娃,苏妍知道这是在讨好自己了,不过看她略剪一剪就出现这些,自己觉得自己的剪纸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了。
这云罗剪完之后,小萍端了一盆水道:“姐姐,快洗洗手吧?”因为这剪纸的红纸的染料粘在手上时间过长就不好洗掉,云罗倒是又谢过苏妍。胡嬷嬷拿过一小碟点心装在她荷包里道:“这是****奶赏给你的,你拿着回去吃。”云罗又重新谢过不提,谁不知道有一些点心还是二爷亲自去店里买的,能吃到就是福气呀。苏妍看她走了才笑道:“真是个手灵巧的姑娘!”麝月道:“她倒是和她老子娘一样都是明白人。”苏妍想她明白不明白的,她不知道。不过如果这丫头为她们这房做事,也是再好不过了。
苏妍看着这福娃娃突然想到这孔玉珍抱回来的这个孩子,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便问道:“大嫂家的孩子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胡嬷嬷道:“这孩子才刚一岁。还在吃奶呢?不过家里是没有奶娘的,也不好去找。这五夫人便说断奶算了,之前还哭过几天。老身之前去送东西,还听得到那孩子的哭声。不过这几天还稍微好一点儿了。说是磨得糊糊兑着一些汁在吃。这真是?”
古代还是有许多巨型婴儿的,有的孩子七八岁还在吃奶,真的是毫不夸张。苏妍也作忧愁状道:“这孩子虽说身份比以前好了一点,可是这是不是亲娘还是不同的吧?”胡嬷嬷道:“她亲娘也是因为这利给卖了她,她如今锦衣玉食也算不错了。何况大奶奶如今也正是用得着她呢?对她也不坏。”苏妍笑道:“大嫂子生个孩子便是她的功劳了。”胡嬷嬷笑着点了点头。谁知道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孔玉珍还会不会疼她,这孩子本来就是身份尴尬。怕是不好,只希望是个开朗的姑娘,豁达一些,便也就好了。
除夕也明除旧迎新,这除夕夜最重要的是吃年夜饭,据说是吃团圆饭的这一天连犯罪的官员也可以回家去吃年夜饭,可见大家对这个年夜饭的重视。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如今。
姚氏知道这姚老夫人爱热闹,便建议由大家这些妯娌年轻媳妇各包几个,众人自然得高兴的包起来。苏妍因为那时候据说嫁给海子青,她娘熊氏便找了北方的厨子来专门教授她各种面食的做法,这饺子便是最基本的了,这擀饺子皮也是有讲究的例如说中间厚边缘就薄一点,面也要和的刚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