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法正(2 / 2)

代汉 王不过霸 2661 字 3天前

“孔子著此书用了多少年?”叶昭看着青年笑道:“先圣一生总结,我看来,不管年纪多大,都可以看,每个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体悟,何必强求于这些?”

“有些见地!”青年闻言,目光一亮,坐下来笑道:“观先生谈吐,不似俗人,不知有何高见?”

“人吃五谷杂粮,怎就不是俗人?”叶昭也不挑明身份,开始跟此人谈起学问。

青年确如戏志才所言,虽然才高,却不似当初黄权给自己的感觉,是属于那种能够学以致用,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绝不妄加评断,但涉猎面却极广,农桑、水利、行政以及一些在军事的大局之上的见解。

战术是需要结合实战,但战略却不需要,就比如演义中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却能看清大势,从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战争,许多见解都颇为独到,对天下大势的看法也颇为新颖。

当初戏志才说过天下大势划分,而此人却是从各家执政方法理念去划分,比如刘备、袁绍虽然相争,但两家其实制度都是沿用旧制,袁术甚至还不如这两人,刘表文治荆襄,但也脱不开旧制的藩篱,这四家其实可以算作一家。

而叶昭,有效仿先秦之意,却也借鉴了先秦失败的原因,推崇法治,却会多些人情在里面,而且更注重政体国力的提升,大力鼓励工匠可说是颠覆了之前大汉的许多东西,而其爆发出来的能量,如今已经是有目共睹。

吕布属于跟风派,虽然跟叶昭有仇,但限于出身不为士人接受,只能效仿关中的许多制度,曹操则是鉴于两者之间,想要推陈出新,学习叶昭打破世家的藩篱,却又碍于帐下太多士人,无法如叶昭这般放开手脚去大刀阔斧的推行法治,但此人却有着足够的魄力和手腕,能够在其中寻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能得士人相助,又能一点点吸纳关中的制度来不断强化自身。

三人之中,吕布有勇无谋,属于被牵着走的那种,青年猜测,叶昭暂时留下吕布,也有让吕布当枪的意思,否则当初就凭吕布击杀段煨,叶昭便有足够的理由出兵南阳,拿下这块地方。

而曹操魄力和野心足够,却陷入泥潭,叶昭魄力未必就比曹操强,但叶昭有一个曹操没有的优点,就是敢于尝试新的东西,而且非常聪明的让旁人去试验,当那出头鸟,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摘取果实,李傕、郭汜就是这么没得,被叶昭用了几年然后等叶昭出关之时,关中的世家力量其实已经被李傕、郭汜清理的差不多了,存留下来的,也跟着天子一起去了许昌,使得叶昭在关中能够如在蜀中一般大刀阔斧的推行新政而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综上所述,按照这种方式来分的话,叶昭、曹操、吕布可以分成一家,算是革新派,天下纷争虽然厉害,但却可以看成是新旧两种理念之间的碰撞,至于最终的胜者,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新的理念肯定比旧的更好,但很多时候,不是好就能让人接受,比如吕布,哪怕效仿关中,也一样发展不起来,因为他效仿关中是一种被逼迫的无奈之举,可能本人更认可旧的制度都说不定。

“见解很独到。”叶昭看着喝水的青年笑道:“还未请教公子姓名?”

“在下法正,字孝直,郿县人。”青年笑着看向叶昭道:“先生谈吐不俗,恐怕并非常人,这关中人才虽多,但如先生这般人杰却不多,我知道了的只有一个戏志才与李儒,戏志才我已见过,先生莫非便是那李文忧?”

叶昭话不多,但每一次问话都能点到点子上,让法正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而且之前他那番言论,少有人认可,叶昭却是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还能给出一些不错的补充,法正对于这位第一次见面的中年,有着很高的评价,在这长安城中他,他能想到有此本事的,除了戏志才之外,也只剩下李儒了。

“不是,我名叶昭,表字修明,孝直可曾听过。”叶昭看着法正,笑眯眯的道。

“太……太尉!”法正一双眼睛瞪得老圆,随即恍然,连忙躬身道:“法正参见太尉。”

“戏志才说你有才却狂放,如今看来,倒也不算。”叶昭伸手将法正扶起,笑道:“如今我已在此,欲征募孝直为门下主簿,不知孝直可愿意?”

“不过戏言尔!太尉何必当真?”法正讪笑一声,随即面色一肃,躬身道:“法正参见太尉,愿为太尉效力。”

叶昭笑道:“那便收拾东西,与我去太尉府上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