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经历了那些事件的教训以后,才会让相关的高层,行业层面,民众醒悟过来,原来那道技术壁垒能把人撞得头破血流。
这从来就不是报纸上报道的那些简简单单的事情,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每个领域我们都有短板的世界上最精细架构信息社会基础的高技术工程。
在没有接受那些教训以前,李太行这点看得很准,运用ar架构的芯片,总会有人说那不是自主研发,放在一大堆国家政策牵头的“自主研发民族骄傲”的“高端项目”面前,眼下程燃提出的项目,绝对不会得到任何有力的支持。
甚至可能还会被竞争对手挖出来,拿来形成舆论诋毁。
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程燃道,“不用申请国家资助。”
“难道你打算依靠伏龙?”李太行皱眉,“别忘了我是伏龙公司的顾问,我很清楚,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欧美国家都在削减电信基础研发的资金,伏龙海外市场在萎缩,同时伏龙还在3g技术攻坚,研发嵌入式芯片,资金都用在刀口上,相当吃紧,如果这种情况下还要分出精力做ar架构的芯片,即便是伏龙,也经不起这样的多线作战。”
伏龙在经历美国那场专利封锁后,就只能靠着更大的研发投入转向另外的技术方向,那之后程飞扬的工会持股制度推出,本质上也是见招拆招,应对冲击,提高员工士气凝聚力,同时减少伏龙资金压力。
“不用伏龙公司,ipd后,伏龙有其严格的制度,我不希望这个项目受到这种制约,我希望这个项目是能够由我们完全自主掌控的,需要能够及时决定方向和运转的,灵活的项目。”
李太行沉声道,“那也需要很多的资金。”
“是,我总结出了要克服的几点,第一是引进先进技术。第二是抓住领军人才。第三是承受长期亏损。第一点已经具备了,第二点正在组建,在座的很多人都可能成为奠基人。第三点,不指望国家扶持,地方扶持也是可以有的嘛。”
程燃笑了笑,算盘打得啪啪响般道,“就指望能在南州高层上面找到几个伯乐了,再不济,科大的科研扶持也多多益善嘛。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研发模式,企业上面可以投入进来,总之资金上面,我来想办法。眼下还是人才上面,就需要各位的班底了。”
“既然你有这个决心。我就是豁出这张老脸,给你去说项说项,争取一些机会,能摘多少摘多少。”李太行点头,“我看项目团队的领头人,胡志伟就可以胜任。他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出身,当初师从我国的第一代计算机专家夏培院士,微处理器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上面是他的强项,今天我通知他过来,也是检验你的东西。”
“我一直有个问题。”胡志伟看程燃,“李教授跟我说的时候,我还是抱怀疑态度的,现在看到才知道所言不假,甚至还要超出我的预计,你这么年轻,为什么就想到做这些事情了?”
不仅仅是胡志伟,还有他背后的研究员,聂云聂川兄弟俩,都投来目光。
是的,这种事情,不仅仅是背后的意义,还有其决策,执行力,眼光把握的精准,都代表着很多的事物,一个人的知能,知识架构,社会经验和阅历,如果这是李太行院士主导的,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但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大一的学生身上,与其说惊讶,不如说让人感到隐隐的惊悚。
人所作所为都要有动机,而程燃所做的事确实在意义上面很大,他总不能说自己提前看到了那些历史,深刻的教训,所以不希望重蹈覆辙?
甚至就连李太行,也是一并看过来,显然,这种事他思考过,现在也在期望答案。
一个伏龙公司程飞扬儿子的身份,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解释他所做,并且要做这样事情的动机。
在众人注视之中,沉吟片刻的程燃道,“我一直很佩服的科研人员中,发明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院士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也是最早有活字印刷的国家,但汉字天生就比字母需要更多的活字,也因为近代中国技术落后,所以十九世纪的中国近代政权,向西方引进的先进技术,第一是枪炮,第二就是印刷技术。”
“中国的近代印刷术历经了雕版,还有将近一百年的铅印为主流的技术时代,铅印需要全手工,排版工人要有相当高文化水平,还需要好体力拿住几十斤铅字版,七十年代特急印刷小册,需要十几天才能上市,几百页的铅印书,大部分出版社出版周期都需要一年。而面对70年代中后期中国完成基础工业普及,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技术,需要更高效率推广国际最新的科技信息的时候,排版技术就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短板,也可以说是限制整个中国科研的瓶颈。”
“当时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报界,都已经全部采用了计算机照排技术的电子排版,同时西方企业也在积极更新技术,研发激光照排,研究汉字印刷,准备占领东亚市场。这个时候中国为解决中国出版业效率的‘748’工程启动,但是七零年代的中国,技术瓶颈很大,因为汉字基本字库就比西方字母复杂得多,数据量很大,需要几百g之多,中国当时也不会制造磁盘,两个磁鼓才能存储1数据,所以国内普遍反对搞数字化排版,还是偏向于用纸模的光学排版,王选当时加入748工程,提出对汉字笔画进行矢量描述,解决汉字字库数据量过大问题,实现数据压缩,构想当时比西方早了十年。”
李太行等人听着,微微点头。程燃对王选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叙述,听得他们都为之入神。
程燃继续道,“但当时提出想法的王选被大部分同行认为吹牛,王选坚定自己主张,在新华社一百四十万设备投资,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局协调支持下,王选组建团队,潍坊计算机厂负责组装,坚持搞国产激光照排系统,1981年,王选拿出华光i型,1983年,拿出华光ii型。但缺乏量产经验,还有很多bug问题,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所以1984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纷纷采购外国设备,准备把烦人的王选一脚踢开,当时很多人看王选的笑话,说1984年的秋天,就是748工程的末日。”
“1984年底,美国ib公司到新华社介绍产品,新华社的人积极使用美国软件,劝王选项目组放弃,说人家都有现成产品了,你们还搞什么?1985年,人民日报给美国hts公司430万美元买设备,王选团队一分钱也拿不到。”
“1985年年底,新华社缺钱,说亚运会要到了,要建新闻大厦,不能再补贴这个没希望的国产项目。748工程真到了穷途末路。不过这个时候还是有一小部分干部知道造比买好,利用计划经济时代最后那么一点权力,命令国务院直属经济日报采用王选的设备,才让王选有了最后一点经费。但经济日报也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能解决华光iii号的bug问题,宁愿用铅字印刷。王选争分夺秒,终于在1987年夏天,解决大部分问题。”
“十月份十三大召开,经济日报拿到新华社电讯20分钟,就通过计算机完成排版。其他报社还在用铅字排版,最快也要三四个小时,经济日报发表后,王选和他的华光三型一枝独秀。”
“1988年,王选得到经济日报全力支持,设备升级到华光四型,每秒处理110个汉字,全世界最强。过去一本书排版一年,现在只用三天。”
“1989年,国外照排系统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停顿,程燃看向众人,“前路艰难漫漫,所幸已有前人身似炬火。我被炬火照耀,所以也有很大心思做这样的事情。”
在场众人,终释谜团。当人看到火炬的时候,是确实有向往驰行的意愿的。在场这么多人,有谁不是这样曾被激励过呢?
“这个事,我接了。”胡志伟点头,“那么,项目名称呢?”
程燃愣住,“嗯?”
“王选的是华光,你所组建的我们的团队,如果做出东西来,又是什么名字?”胡志伟看着他道,“我觉得,这个名字该你来定。”
李太行微笑看他,在场的众人目光灼灼。
焦点之下,程燃看了聂川聂云兄弟俩一眼,搞得两人莫名紧张,随即他略微思忖之后抬头,“唐宗宋祖……秦皇汉武。”
“就叫做……汉武。”
“汉武一号。”
“王选院士团队当年创造了华光,横空出世。希望我们的汉武,也能如华光。在芯片领域,全力以赴,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果再无炬火,我们就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