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验有了,李元吉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也不想过早的去将将士们送到那种环境下去作战。
所以他等的起,也愿意等。
“陛下,船底漆的问题只是暂时解决,虽然已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但真正能抗多久?这个暂时没有答案,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测试。
除此之外,关于拼接技术,这项艰难的技术的确是解决了,而且通过改进之后,对于船体的结构也有很大的帮助,使其更加牢靠,可问题在于,这种方式太过费时费力。
船厂目前正在建造一艘与已服役战舰大小相同的钢铁战舰,截至目前为止,已经用时将近五个月了,可五个月的时间,才刚刚完成龙骨的拼接,外部装甲刚刚安装了不足十分之一,按照这个速度,单单只是想要安装完所有外部装甲,至少还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可安装完这些,也只不过是刚刚完成了一个空壳子的建造,对于整个战舰而言,这个工作其实才算是完成了将近五分之一那么多,也就是说,按照当下的建造速度,这艘钢铁战舰至少还需要三年的时间才可以下水。
再按照水师战舰的接收流程,最快也要到四年后,才能完成第一艘钢铁战舰的接收,如果只是一艘也就罢了,臣在船厂待了也有几年的时间,虽不敢说精通,但也比一般人对于战舰和船厂的实力了解的更清楚,以船厂目前的人员技术配置,便是全力以赴,最多也就只能同时建造两艘同等规格的钢铁战舰。
而最麻烦的是最后一个问题,虽然螺旋桨进水的问题解决了,可这个方案其实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同等规格的战舰,在装配一台蒸汽机的时候,所提供的的动力,甚至只比依靠风力稍稍快一些,而且战舰原本的载重,也被压缩了很多。”王玄策将李元吉提出的三个问题一一的进行了解释,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只是为了告诉李元吉,解决的办法是有,但并不完美。
如果只是作为技术储备,为将来做准备的话,王玄策自然不会多说一句话,可是想将这些技术用在这次的战斗中,这个画面王玄策不敢想象,如果李元吉抱定了这个信心,王玄策甚至都觉得自己是不是该考虑一下有生之年到底能不能带着军队出海了?
至于装上了蒸汽机的战舰,为何动力输出远远低于想象,这个也很好解释。
因为船厂采用了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解决方案,即在船底动力系统附近设置了一个水槽,让通过螺旋桨渗入进来的水通过这道水槽进行引流,利用底部的压力,推着他们前进,然后在船体吃水线上部开几个口子,底部进,上部出。
问题是解决了,可如此一来,也就等于是战舰随时都等于是拉着不少的海水,同时因为一直还水中,阻力比较大,这也影响了动力的传输,这是速度降低,远低于预想的根本原因。
任何技术想在短时间内得到飞跃的提升都是不现实的,虽然之前科学院的种种案例都告诉他们,这是可行的。
可船厂那边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却发现技术根本没有捷径可以走,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去试验,去摸索,去改进。
李元吉也陷入了沉思之中,关于船厂那边的动静,他也在不断的关注着,那边的进展他自然也是清楚的。
可王玄策所说的这些,他倒是真的不是特别清楚。
毕竟山高皇帝远,有些事情,只是通过字面是无法清晰传达本意的。
如果不是王玄策来了这一趟,或许李元吉根本不会考虑当下就出海的决定,他还在期盼着钢铁战舰的出世,然后大唐水师直接操纵着钢铁战舰直接奔赴远洋,建功立业,将大唐战旗插在所有发现的领土上的画面。
或许,这件事情自己想的太过复杂和简单了一些?
这是自当上皇帝以来,李元吉的第一次反思。
过往的顺利,过往的简单,让他下意识的也觉得这事会很简单,虽然明知道海外不可能会有强大的水师,可他还是想给将士们提供最好的装备。
想法是正确的,可却脱离了实际情况。
“关于海外,你又了解了多少?”李元吉认真的问着,他已经开始考虑要同意实施这个计划了。
本来情报是暗卫负责的,但李元吉自从决定推迟这个计划之后,便将暗卫撤了出来,情报工作便让王玄策自己去慢慢搞了,短期内没有进攻计划,李元吉自然也就不会去关心这方面的进展,这是他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
“臣对高句丽,百济,大和,还有陛下先前划定的那座海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侦查,其中尤以海岛为主,发现海岛上已经有不少的百姓,臣曾派出三艘大型渔船和四艘战舰组成舰队靠近海岛,试图侦查海岛的海上防御,甚至做出对海岛渔船进行驱赶的行动,但对方却没有任何的回应,甚至连官兵都很少见到。
高句丽和百济也同样如此,大和那边目前还处于战乱之中,渔船倒是有不少,但官方力量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这些所谓的官方力量,甚至已经成为了海上土匪,对高句丽和百济不断的进行抢掠。
臣做过详细的对比,以水师当下的实力,便是只分出五分之一的力量,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对其三国的战争中占据碾压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