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捕头离开之后,贺道年神色严肃,负手在屋内来回踱步。值房不算宽敞,徐先生只看到朱红的官袍在眼前不断晃荡。
不大一会,徐先生就像是见到了大滩凝固的血,双目眩晕,总觉着不吉利,下意识打了个寒噤。
“府尊, 在下以为,这件事非同寻常,要三思再三思啊!”徐先生斟酌着开了口,他平时说话时小心谨慎,尽量不拿主意,只尽劝诫提醒之责。
不过,这次徐先生打算说得更明白一些:“宁老太爷要亲自前往明州府,就是打定了主意,要将明州府的事态平息下来。明州府与江州府一样,深得朝廷看重,明州府那边…………………”
他做出个抹脖子的动作,贺道年盯紧着他的手势,自是心知肚明。
要是真闹得不可开交,有蔓延的趋势,兵丁就要出手了。文武官员平时互相看不上眼,在这种时候却配合得很是默契。文官需要武将平息事态,兵丁一动,一根粮草不要,还会带回金银珠宝,在剿匪的功劳簿上记下一笔。
剿匪的功劳大小,也有讲究。大了,会不好收场,太小,功劳不值得一提。
这里面,又涉及到户帖人丁。甚至地方州府的具体田亩,朝廷户部能掌握的数,约莫只有七八成准。
徐先生见贺道年不做声,清楚他心里的顾虑。当初,他就劝过贺道年,这一起行好事,夜里睡觉心不惊慌。要是将把柄留给他人,指不定哪天就变成了一把利刃。
“方通判他的野心不小,在下以为,府尊没必要参与进去。得罪了宁氏,府尊其实不划算。府尊,不宜与此事牵连过深,那边的粮食,不能再出,当及时抽身啊!”
贺道年现在心中一团乱麻,烦躁无比道:“你去将五郎找回来。宁老太爷说话总要留三分,宁七郎好打交道。”
“宁七郎他可能做主?”徐先生犹豫着问道。
“宁七郎跟着宁老太爷前来,他一直没出声。方通判没与他打过交道,我却真正见识过。”
贺道年冷笑了声,方通判想要乱中得利,他有这个本事,贺道年自不会拦着。送他个好,他承这份情,以后就多了条路。
他们之间的牵扯,说深也深,说浅也浅。他们一道做的事情多了去,把柄不止方通判有。
只方通判想借着自己的手,让自己出头,贺道年就要如徐先生所言那般,须得三思,可值得送他这个人情。
贺道年始终想着宁毓承,他沉静地坐在下首,却让他无法忽视。
“你去,先去把五郎找回来。”贺道年催促道,
徐先生赶忙去瓦肆,在相熟的楼里将贺禄叫回府衙。贺道年严肃地交代了几句,贺禄混归混,见到贺道年说到正事,关乎贺氏的荣华富贵,酒意立刻散了,二话不说,只带着贴身的小厮前去了宁府。
宁毓承并不在府中,贺禄扑了个空。他照着门房的回话,赶去明明堂,宁毓承又已经离开,不知去向。
贺禄有些傻眼,他以为宁毓承又出城去了田庄,天气寒冷,他又不知宁毓承究竟去了哪个田庄,只能回到府衙,告诉了贺道这个消息。
贺道年一听,更加心神不宁了,眼下他面临着两个难题。
一是江州府明显的暗流涌动,江州府的聪明人多,他们现在都没有动作,在作壁上观。
铁打的世家大族,流水的知府。对江州府的世家大族来说,他在江州府时,对他们有点震慑与作用。
若他将他们都得罪了,只怕他的前程也得折损在此。
如宁礼坤所言那般,开仓平粜,才是缓和江州府事态的最好办法。
二是常平仓在偷偷出陈粮,他要是不顾一切开仓放粮,方通判可不是他表面那般和善,怀恨在心上折子参奏他一本,常平仓一本糊涂账,他无论如何都辩解不清。
贺道年跟困兽一样,在值房内走来走去,他现在就是风箱中的老鼠,进出不得。
宁毓承与宁礼坤离开府衙,上了马车,宁毓承就直言道:“祖父,贺知府与方通判,不会那般轻易开仓平粜。”
“我也觉着难。”宁礼坤心情沉重道。
贺道年吃了许多宁府的卤猪头肉,酒多了,多少透露了几分真面目。
他看上去左右为难,用朝廷规矩来当借口,听上去的确冠冕堂皇。朝廷规矩真那么有用,砍头抄家的事情,他们从没少做,也不会做得那般得心应手。
“巡检使,他们倒会忌惮几分。说忌惮巡检使,真正是忌惮御史台。要是宁氏在朝中无人,这件事,也摘不到御史台。”
宁礼坤语重心长,借机教训宁毓承:“你该知道,为何我要让你好生读书,考学出仕做官。朝中要有人,宁氏若是白丁,饶是富甲天下,说没就没了。”
宁毓承笑起来,道:“是啊,祖父说得是,若宁氏非世家大族,轻易撼动不得,在九叔当年与平水军有牵连的时候,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他要是平民子弟,纵有万千豪情,惊才绝艳,想要做一些事,不过如王莽那般,如璀璨的流星,转瞬即逝了。
“此事肯定有蹊跷。宁氏与贺道年,方通判算得上有来有往,他们如此反应,里面肯定有缘由。”宁礼坤皱眉道。
宁毓承想得简单些,道:“不外乎权,钱。要不是常平仓的陈粮没了,要不是为了权,他们不愿意参与进来。”
宁礼坤一楞,道:“常平仓的陈粮肯定还在,这几年江州府的粮食收成平稳,一下出不了那么多的陈粮。权,唔,权。”
自言自语两声,宁礼坤道:“朝廷中枢最近无空缺,有缺的差使,都是些清闲衙门,哪比得上在江州府主政一方。江州府是上府,贺道年最好留任江州。方通判就不一样了,他的年岁不小,想要调任中枢难,要是能往上升一品,做到知府,此生
也就圆满了。”
宁毓承想着在粮食铺子见到陈粮多,新粮精细粮食少的情形,他心中大致有了数。
不过,宁毓承不去猜测背后的缘由,他先按照自己的步骤做好准备,将打算与宁礼坤细细说了。
宁礼坤听罢,直想拍掌叫好,又神色很是复杂,道:“小七,你何处学到的这些本事?”
“书本上都有。”宁毓承坦然答道。
宁礼坤旋即笑了,道了声也是,“书本上的学问多了去,学到了,也不一定会用,用,不一定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