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言出必行
太子言出必行
说话间,李世民已坐上了马车。
李承干作揖道:“父皇春游尽兴,儿臣恭送。”
“不用了,你们先走。”
马车里传来了父皇的话语。
李承干收起了作揖的姿势,也迈步上了车辕,坐上了马车。
李绩策马在一旁,带着队伍缓缓前进。
贞观九年的四月,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美好,这么地顺心,虽说早春时节有些磕磕绊绊。
生活与工作都是这样的,哪有一帆风顺的。
有些磕磕绊绊才能历久弥新,总结经验教训。
京兆府往后办事应该更强硬一些。
如果让人觉得京兆府太好说话,往后就会很麻烦,大不了让许敬宗这个长安打架王的名声更硬一些。
唯一不太顺心的是,太子这边的车驾动了,回头看去,陛下的车驾就慢慢跟着。
两队护送的兵马,一前一后,不知道还以为这是同一支兵马。
李承干手肘搁在马车的车窗上,斜靠着扶着太阳穴,对一旁的李绩道:“父皇不是说来散心的吗?”
李绩道:“多半是暂时同路。”
李承干缓缓点头,又道:“先去咸阳县。”
“喏。”李绩应声,指挥队伍拐弯,从官道的分叉口的另一边而去。
只不过后方的队伍依旧跟着,甚至还超过了来,这下两支兵马两架马车并行了。
“父皇也去咸阳县吗?”李承干坐在马车内,对一旁的马车道。
“嗯,朕忽然想去咸阳县了。”
父皇的话语声传来。
李承干又问:“父皇不是来散心的吗?”
“朕当然是来散心的。”
“那就是儿臣与父皇正好同路?”
“嗯。”
“要不父皇先走?儿臣不着急。”
对面马车又传来了话语声,道:“你只管做你的事,不用担心朕。”
……
马车进入了咸阳县地界,马车停下,李承干下了马车,见父皇的马车就停在道路的另一边。
刘仁轨与李恪先一步得到了官兵的传令,急匆匆出了村子,前来迎接。
李恪先道:“皇兄!啊……父皇。”
见到不止皇兄,就连父皇也来了,李恪讶异地语气都不太顺畅了。
刘仁轨道:“臣咸阳县县丞,拜见陛下。”
李世民摆手道:“不用多礼,朕只是出来散心。”
李承干揣手着手,余光瞧了一眼父皇,便带着刘仁轨与李恪走入村子,却见父皇还在后面跟着。
隔了一段距离,李世民低声道:“敬德,现在朕终于可以看看,朕的儿子究竟想要如何提振关中。”
尉迟恭暗暗点头。
而后,李世民加快了脚步。
李承干发现父皇几乎与自己并肩而走。
在刘仁轨的带路下,走入一片村子,村子里的官道很平整,村子里的房屋零零星星,也有村民在田地里正忙碌。
“太子殿下,今年咸阳县种的麦子多,还有些水田用来种黍米,早春时节安排了县民开荒了,又开垦出了一百三十亩田地。”
李承干一路走着,问道:“孤来视察各县,可能只是令各县县官战战兢兢,父皇亲自来,会把人吓死的。”
李世民满不在乎道:“不要说朕在这里就行了。”
“父皇高兴就好。”
“嗯,伱也随意一些。”
跟着刘仁轨来到一处旱田,这里种着三亩地的棉花,道:“陛下,殿下,这些都是新开辟出来的荒地,臣按照京兆府行事准则,多余的作物绝不占用耕种田地。”
李世民点头赞同。
其实刘仁轨还是犯难的,不知道该面向陛下禀报,还是太子禀报,干脆一起说了。
去年的时候在大理寺见过太子,可陛下还是。
抬头仔细看着,这上面都是村县的治理方略。
京兆府与崇文馆联合开办讲学,是为了让关中县民参与到关中建设中,让村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投身其中。
李承干问道:“会有人来这里看文章吗?” 刘仁轨回道:“几乎没有,村子里识字的人不多。”
“唉……”
听太子一声叹息,李世民问道:“怎么?你不满意吗?”
“父皇啊,关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各种消息都是靠口耳相传,不仅仅是物质建设,文化建设依旧是重中之重。”
刘仁轨回道:“禀陛下,太子殿下,臣已在这里建设了书舍,京兆府安排了两个夫子,上午一个,下午一个,因为各县要轮着用。”
“这……夫子轮着用?”
“回父皇。”一直沉默的李恪终于开口了,“早晨的夫子来给孩子们读书识字,一直到晌午离开之后,便去隔壁的泾阳县,而下午的夫子也是渭南县借来的。”
李承乾道:“京兆府行事捉襟见肘,让父皇见笑了。”
“难道找不到其他夫子了吗?”
“京兆府也要省吃俭用,束修单薄自然没什么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