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刘仁轨的新生(1 / 2)

刘仁轨的新生

刘仁轨的新生

皇兄给弟弟妹妹所讲的课是有关立方体,从立方体的六个面开始讲起,并且让弟弟妹妹尝试画立方体。

这些课李丽质都听过。

东阳是这群孩子中的尖子生,她早就完成了今年的学习任务,已经初步掌握了几何题的应用。

十三岁的东阳帮着小福将一些木柴放好。

这都是宫里给的木柴,东宫不需要自己劈柴,每天都会有太监给送来。

用小福的话来说太子殿下是喜欢整齐的,就算是东宫的柴房也要干净整齐。

东阳抬头看去,木柴贴着墙面一块块码放整齐,又像是垒起了一堵墙,所有的木柴都是朝着一个方向。

小福将一条大小合适的木柴捅入有些稍大的缝隙中,而后用木锤敲打进去,如此这堆木柴码放整整齐齐,看着赏心悦目。

东宫的孩子都很懂事,宁儿坐在一旁整理着一些鸭蛋,脸上带着笑容,其实小福自己也是个孩子。

安宁的岁月里,总是有一些小波折,波折过后一切又都恢复了宁静。

刘仁轨来到咸阳县的,耐心地等着刘仁轨的反应。

以关中各县增收为目标,各县秉持务实作风,深入了解各县县民所需,本着关中各县脱贫致富的原则……

看完开头几句话,刘仁轨神色凝重,挺直腰板坐得更端正了一些。

大力发展各县农产特色,增加作物多样性,大力发展果蔬业同时保留现有耕种土地,维持粮食产出的保有量。

提倡县民在农闲之余参与生产,如沿街官道开设铺子,去长安找活,兼运输与货物调度,提高县民额外收入,提高在粮食欠收年间的县民扛风险能力。

……

洋洋洒洒的话语,刘仁轨琢磨地看着,每一句看完都要斟酌很久,还有各县改善风貌,积极与县民共同出资建设书舍,给孩子蒙学。

京兆府明年会根据各县发展状况评比出关中模范县。

每年的模范县京兆府都会在次年给予扶持。

裴行俭与郭骆驼也坐在一旁。

许敬宗递给他一个水囊。

“多谢。”刘仁轨道了一声谢,接过水入口咽下发现是温热的茶水,而且还有一些甜味,多半是枸杞。

许敬宗叹道:“刘县丞慢慢看,看太子殿下的文章很费茶的。”

刘仁轨询问道:“这是太子殿下的文章?”

“嗯,刘县丞有所不知,现在太子殿下主持关中农事,各县县丞都要听命于太子殿下行事。”

“这篇文章下官是否可以留下?”

“伱留着吧,关中各县的县丞都要有一份。”

“谢许少尹。”

“刘县丞觉得如何?”

刘仁轨不解道:“太子殿下所言抗风险是什么意思,难道说太子觉得近来会有灾害?”

这个刘县丞的目光看着眼前三人。

郭骆驼面带笑容没有讲话。

裴行俭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县尉,他低声道:“刘县丞会错意了,太子的意思如果关中没有储备,那在灾害面前就是不堪一击的,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还请赐教。”

见刘仁轨态度端正,裴行俭思量片刻又道:“这世上有很多事都需要老天保佑,可最不可靠的也就是老天的保佑。”

刘仁轨低声道:“此话虽说不该从我等口中说出来,但裴县尉说得不错,最靠不住的就是这贼老天。”

见识过贞观初年旱灾的刘仁轨心中最有体会。

“换言之,人才是最重要的劳动力,土地只是财富产生的一个途径而已,掌握了劳动力就掌握了财富,因此人比土地重要,掌握了人才是掌握了生产,因此那些一直想要吞并土地的世族,实际上是最愚蠢且短见的一类人。”

这是裴行俭的自己见解,也是对弘文馆那篇文章中的论述,更是他在科举考卷上所论述的观点。

尽管这个观点可能被多数人不认同。

裴行俭又道:“关中建设要以人为立足根本,各县的县民是我们最大的本钱,他们富裕了,关中也就富裕了,我本是渭南县的县尉,照理说不该管咸阳县的事,不过按照京兆府许少尹的意思,我们两县可以走得近一些。” 言至此处,许敬宗站起身,道:“刘县丞觉得这篇文章如何?”

“从未见过这种文章,按照文章所言,下官定当尽力行事。”

如此,郭骆驼递上一团棉花与一些种子,解释道:“此物是棉花,是商队从西域带来的,是一种织物,想让刘县丞在来年四月种下。”

种子不多只有十来颗,刘仁轨道:“下官领命。”

许敬宗很满意地点头,“告辞了,还有许多事要去办。”

送走了京兆府的官吏,刘仁轨来到咸阳县的河边,从河水中拉起早晚布置的鱼篓。

鱼篓中就只有一条鱼,鱼不大。

提着鱼回到府衙后院,刘仁轨将鱼杀了,烤炙之后便用一张馕饼将烤鱼卷起来。

烤得外脆里嫩的鱼带着饼入口,口感很好。

虽说没有椒盐,还有腥味,完全比不上那天在大理寺吃的那一顿香。

大理寺吃的那张饼卷着鱼,是刘仁轨这辈子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可能往后大半辈子都再也吃不上如此美味的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