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见证历史(1 / 2)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3229 字 20天前

见证历史

见证历史

郭老师和何老师没想到,陈凡给生产队培养了一批替补,然后介绍给自己的,却也是“替补”。

可人家也明说了,最好的苗子要送去清北的,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他们自己认为江南大学并不比清北差,可老百姓不这么想啊。

而且清北地处首都、靠近中枢,与上级更接近,教育界的多少历史事件都是从清北开始的,从客观上说,很多方面确实不是江南大学、也不是其他大学能比的。

至于例外的那个?

郭老师不甘心跑一趟,却连最好的一个都捞不到,便咬咬牙说道,“这个你先别急着做决定,等我给学校打个电话再说。”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不过,我要一份他的做题的试卷,或者笔记本也行。”

到了这个时候,他连这些优等生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反正这个也不重要,只要成绩好就行,哪怕有些问题,他也可以去向学校争取。

陈凡却抿抿嘴,轻轻摇了摇头,“别的倒是其次,主要是她自己有目标,我也不好干涉。”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郭老师和何老师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遗憾放弃。

接下来,郭老师和何老师在杨书记几人的配合下,将杨志军等人分批叫去学习室,对他们进行考核和谈话。

考核完之后,两人心里犹如惊涛骇浪。

这些学生的知识功底也太扎实了吧?

别说现在这种百废待兴的状况,就是放在十几年前,他们也能凭自己的本事考上江大!

虽然其中只有少数人答应一定报考江南大学,但就凭这几个人,就已经赚翻了。

至于其他人,不就是想报更专业类的学校吗,没事,回头就跟相熟的专业学校老师联系,还可以白捡一波人情。

省城还有不少专业院校,在各自的领域都名列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他们也在谋划优等生,只需要轻飘飘递个消息,就能赚一波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然后再一想被陈凡藏起来的5个优等生,顿时心如刀绞。

又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没事没事,虽然没能招到那5个好苗子,可是已经成功搞定他们的老师,只等研究生考试公布,就能将陈凡“拐”进江大。

这一波还是赚的。

可还是好气啊!

……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终于到了10月21号这一天。

早上7点多,大喇叭的声音和往常一样回荡在卢家湾上空,播报着人民电台的新闻,首先是华先生见老外希斯,……。

对于这条新闻,如果是在以前,大家肯定会高谈阔论,谈谈各自对国家大事的见解。

可是今天连一个在意的人都没有。

图书室里,丁茜苦恼地捶着脑袋,“这道题明明有印象的,怎么就是想不起来了呢?”

在她身边,吕亚楠正在埋头抄写。

她抄的并不是资料原本,而是其他知青抄下的内容。

数理化自学丛书就那么几本,不可能人手一本给他们抄,为了提高效率,这些外地知青也顾不得是不是在“培养”对手,自发地分工合作,每人抄一本,抄出来的资料每抄一页、做好标记后就拿给其他人抄,这样就能加快速度,将想要的资料抄到手。

从10月15号他们得到消息、并往卢家湾聚集,到今天已经整整一个星期,每天早上7点钟不到,他们就全部等在图书室门口,一直到晚上6点,除了上厕所,没有一个人出过这扇门。

连吃饭都是自带干粮,就着卢家湾免费提供的热水吃的。

每天如此!

短短几天时间,竟然就有不少人抄完了两本书,正在抄写念完,直到下一条消息响起,所有人才如梦初醒。

下一刻,图书室里响起刺耳的欢呼声,“恢复高考啦……”

……

卢家湾6队,陈凡坐在二楼书房的书桌前,不紧不慢地写着小说。

算算时间,那天投递的十几份稿件,应该已经分别寄到十几家杂志社了吧。

一封稿件对应一家杂志社,而且笔名各不相同,保证除了寥寥几个人,没人知道自己一下子投了十几份稿。

为了掩盖自己四射的光芒,竟然小心谨慎到如此程度,恐怕只有九成八道祖能与之媲美!

陈凡暗暗给自己点了个赞。

就是不知道这次能赚多少稿费?

30多万字,1500块总有的吧?自己还在简介里写了“过往战绩”,作为一位“成名作家”,稿费还能低于5块?

凡是低于5块的,以后再也不投他!

唉,什么时候才会恢复印数稿酬,自己也体会一把一本书赚十万的苦恼呢?

陈凡一心两用,一边飞快地码字,一边想着未来美好的钱景,不自觉地嘴角就往上勾出一个弧度。

姜丽丽坐在画架前,视线往固定的方向瞟了一眼,便看到这一幕,不禁抿了抿嘴,心里既好笑又好奇。

写小说的时候还能走神?这是什么神奇的操作?

还是说被自己写的剧情逗笑了?

然后稍不留神,一条线条就被画歪,不禁撅了撅嘴,拿起一小块脏了的馒头,小心翼翼将歪掉的线条擦干净。

也就这里是陈凡家不许外人上来的二楼,否则的话,姜丽丽也不敢用馒头当橡皮擦,哪怕这是陈凡教的、哪怕如今的卢家湾已经不差这点馒头。

擦干净之后,姜丽丽拿起画笔,正准备重新去画,这时突然听到大喇叭里响起的声音,“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李先生的教育方针……”

她猛地抬起头,直愣愣地看着陈凡。

而陈凡连头也没抬,似乎就能察觉到她的目光,继而说道,“别停,继续画。”

他表明很镇定,心里却有几分感慨,咱今天也算见证历史了吧!

姜丽丽看着他,目光渐渐由惊叹转为炽热,顿了几秒,才回过头去,继续作画。

等一篇通讯、一篇评论员文章报道完,姜丽丽也画完了她的作品。

16开的纸上,一头大水牛拉着犁,虽然不是很精细,却也像模像样,而她从开始学画画到现在,也不过十多天而已。

陈凡放下笔,走过去看了看,耐心地指出她的一些笔法错误,又讲了一些绘画的基本功技巧。

等这一课讲完,姜丽丽将画纸收好,陈凡才轻声说道,“明天我带你们去地委照相。” 上次他自己拍登记照,什么也不懂,就在县里拍了,结果硬生生等了一个星期才拿到照片。

后来才知道,如果直接去地委的照相馆拍照,因为每天都有下面的县照相馆送胶卷上来,数量足够多,所以会第一时间冲洗,最多3天就能拿到。

所以与其去县城拍照,还不如直接去地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