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知行合一,智慧决定行为(2 / 2)

王守仁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非贪恋美色,只为能以如此微小的代价达成改土归流的大业,何乐而不为?于是,王守仁先后迎娶了七八位来自不同族裔的修士为妾。

尽管收娶这些被称为蛮夷的少数族群女子,尤其是任职期间,无疑会对王守仁的声望造成损害。有些将领劝诫不必为此付出太多,对付那些冥顽不化的土司,直接以武力压制便可,以免授人以柄。

然而,王守仁认为只要能减少士兵冲锋陷阵,降低伤亡,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此言传入士兵耳中,他们对王守仁愈发敬重。最终,那些顽固抵抗到底的土司,终究成为了官兵们积累战功的靶子。

自从参悟透彻太子殿下的宏伟志愿后,王守仁明确了自身的目标。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土司势力强大且相互结盟,在崇山峻岭之间仍有抵御之力。

王守仁视之为磨砺自身修行的好机会,但他并未轻率硬碰硬。他采取策略,正面诱敌深入,侧翼施以突袭;运用“打草惊蛇”、“调虎离山”、“欲擒故纵”、“离间计”以及“连环计”,在尽量减小伤亡的前提下,令这些负隅顽抗的土司陷入了极度困境,如同生不如死。

最终,王守仁顺利收服所有土司,圆满完成了贵州地区的改土归流计划。官兵们欢欣鼓舞,而王守仁却内心五味杂陈。无奈之下,那些拒绝改土归流的山寨已被拆毁,留下的土司成为潜在的隐患,如果不除,对于那些归顺的村民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

在修炼与征伐的世界中,实则平定蛮荒、引领文明转变才是最为关键之事。未曾妥善处理好这些事务,仅仅消灭一众部族首领,只会令新的势力如同春笋般冒出头来。

王守仁在荡涤所有部族势力之后,着手推进起天地元气的融合与教化之道,同时编纂此道的章程典籍。毕竟,并非仅有黔州之地存在未通灵的异族生灵,其余地域亦需逐渐推行此教化归真之策。他不仅要圆满达成此事,更欲将宝贵的经验遗留于后世,供他人借鉴。

贵州之旅赋予王守仁深厚的经验积累,在兵法修习、战场争斗、政令施行以及族群治理等诸多方面,他的修为均有显着提升。

地处偏远的异族族群尚处于混沌未开之境,对其进行教化无疑困难重重。此事并非常人仅凭高深的文化素养和广博学问便可轻易实现。

王守仁忆起了先帝朱厚照于西山创办的启蒙堂,他总能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那些尚未开智的稚子领悟高深莫测的智慧。在这平定叛乱与推动教化的过程中,王守仁持续思考并悟出新的境界,感觉自身对于大道的认知即将更上一层楼。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安排。一日,王守仁遍访各村直至龙场驿站,在此静思、梳理心得之际,忽然有所体悟——那所谓“知行合一”,并不只是单纯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联。

“知”,指的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精神念头;而“行”,则是指人们遵循道德信念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合一”应当提升至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的高度。

以往,王守仁以为“知行合一”即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然而若上升至道德层面,则此观点便难以全面诠释“知行合一”的真谛。“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起始,行是知的圆满,故道德实为人行事的指导理念,唯有遵照道德要求付诸实践方可谓“知行合一”。

至此,王守仁对“知行合一”的领悟终登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