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这种怜惜情感稍微过界,就成了爱慕
沈长林到没有想的这么复杂,他就是单纯想甩锅一下。
毕竟,在座的都是业内人士,他们对左耳的评价很一致平庸。
1月9号,左耳上映十天,累计票房过四亿,次周票房超过两亿
媒体或者说业界终于按不住了,开始掀起了大规模吐槽。
很正常,本来嘛,粉丝电影就是前期凶猛,可能是市场上第一次出现这种电影,大量非储量观众被吸引进影院,然后发现左耳并不是他们的菜
“左耳的票房在我看来只是粉丝的胜利,我和朋友打赌,左耳的票房到了3亿就已经是天花板了,但现在已经过了4亿,看来粉丝的经济消费能力真不容小觑,当追星势力僭越了电影品质、商业价值等一系列关键因素时,这种现象就很值得深思了。”
“左耳出现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因为它的商业成功,很多人会把商业成功当做了做电影唯一的标准”
“有人说我没看过原著,不应该评价左耳,但我觉得,一部电影改编自某小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读完小说才能看电影。电影是一个独立作品,你评小说,就去看小说;评电影,就去看电影本身。”
“太矫情了,如果影片不能保持正常人的逻辑,请角色保持正常人的智商。角色的大部分行为都像幼儿园小朋友过家家,叙事混乱,人物随意配对。很难理解这些东西是怎么被硬捏成一部电影的”
一堆吐槽的声音
连绯闻都掩盖不了了
好几天没有露面的沈长林发了一条微博,不是解释左耳口碑,而是曝出一张合影,他跟杨小蜜的合影,五年前拍的,当时沈长林还是长发,一派艺术家风范,杨小蜜还是嫩牛五方
算是回应一下绯闻:“我跟蜜姐认识五年了,左耳的黎吧啦,她确实是唯一人选,不过跟什么承诺无关,我俩就是朋友关系。”
选择这个时候回应,主要是为了了结这件事,左耳票房颓势已显
对沈长林来说,左耳已经捞够了。
成本接近于零,分账加版权收益,这把公司收益绝对过亿。
微博才发,还没来得及回复热心网友,手机响了,是陈婧,也就是宣传部门拨来的:“你怎么现在就发微博了”
“那什么时候发”
“至少也应该等到电影下映啊,我们还有后续安排的。”
沈长林疑惑:“后续安排什么后续”
“拍几张你俩单独进酒店,单独吃饭的照片”
沈监制恼火:“我什么时候跟她单独进过酒店”
“炒作,老板,你对炒作的认知太浅了算了,我让他们换一种方式吧”
陈婧挂断电话,沈长林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做错了
施施打电话过来,沈长林把这个事告诉柳施施,后者吐槽了一句:“你对娱乐圈一无所知”
然后分析了一下:“我跟你说,绯闻炒作的套路,一般得有照片,就那种看起来很亲密的合影,然后双方否认,再传照片,再否认”
“都有照片了,怎么否认”
“假的,事先安排好,然后雇人偷拍”
“哦,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这招沈长林很懂,bb报道中国的时候,都是这种方式,人家还加阴间滤镜呢
“你们什么时候结束路演”
“她们要到12号,我明天就走”
“那你直接回bj”
柳施施遗憾道:“我得去象山,剧组还在等我呢”
“啊,那我岂不是见不到你了”
“我都缺席了快两星期了,林导都要骂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