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三十 东面+西面(2 / 2)

所以他只能去蜀中,趁他在蜀中的时机,由参林、方新、吴惠生趁机让事情尘埃落定。

新军出兵一个师可不是闹着玩的,动静很大,需要枢密院和皇上批准。

不过理由李星洲和参林也商量好了,对外就是清缴海蔻,保境安民,此时沿海出海口一带确实有海蔻,虽然没多大气候。

用这个理由将新军海军一个师调出京城,然后走海路南下,就说在沿海州县休整,然后就可以上陆变成陆军,进驻明州。

十几万金军尚且不是对手,只要新军一个师到明州,那么也大局已定。

最好的结果是在新军威慑之下,各地大族不敢动作只能任削,如果有狗急跳墙的,那一万新军,也足以让任何人都翻不起波澜。

出发前,他再次将参林、方新叫到府中开了个秘密会议,一再交代此事总要,和一些举措。

同时再三叮嘱他们要鼎力合作,毕竟两人之前没有合作的经历。

两人都答应下来。

到正月二十一,李星洲带着新婚的耶律雅里,还有官员起芳、随行军校魏雨白、严申,五百新军亲卫,十个侍奉的丫鬟,五十人随行,包括伙夫,赶马的,喂马的,扛东西的。

整个队伍接近六百人,从开元出发,往西走,随后顺大江水路西进。

此时黄河没有数次严重大改道,虽然做不到像长江一样大部分通航,但比后世好太多。

长江自不用说,淮河长江流域水网众多,水上交通发达,队伍只要到河边,配合王府大船,行进就十分迅速,还能省时省力。

李星洲出发后第二天,新婚过后的狄至、耶律大石也要随杨文广、折惟忠、魏朝仁北上了。

此行还带着夏国使者,狄至、耶律大石的身份是景国使者,带了两营新军,还带着四车奇珍异宝。

名义上护送这些珍宝北上,回礼夏国的朝贡,其实是探查虚实,亲自去看看夏国的山川河流,最重要的是摸清黄河在夏国境内的一段如今能不能通航。

李星洲知道后世的情况,可那是千年之后,黄河无数次改道,泥沙淤积千年的结果。

前朝一些材料也记载了河套地区水文情况,可那也是两百多年前的资料了,如今夏国境内的水文情况到底如何,新军舰队能不能开到夏国。

不同于大江,大河在千年之后通航情况很差,主要由于中上流水土流失,淤积千年的砂石泥土导致河床千年里不断垫高,不断改道,水浅了自然过不了船。

不过这些都不是李星洲的事,狄至和耶律大石都是战争经验丰富之人,特别狄至,从来就是打水仗的。

他们一行很快顺着大江,乘着王府的大船开始北上。

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母亲河,那么长江就是全世界经济价值最高的河流。

它更加温和,更加润物细无声。

她更加称得上整个华夏的大动脉,现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等等,都在称赞其无与伦比的航运价值。

即便他们是逆流而上,走的也比陆路快了很多,到一月下旬,他们就已经过江陵,很快进入后世重庆下辖地界。

江陵虽繁华,李星洲只停留半天,没有下船,当地百姓官员早听到风声,纷纷到江边驻足,想要见识见识大名鼎鼎的李星洲。

不够他可不给地方官员献殷勤的机会,虽然很爽,可他有急事。

大江上如今船只往来络绎不绝,商贸繁盛使水道也变得忙碌起来。

李星洲一行很就到蜀地。

周围山川水色也与北方截然不同了,山青水绿,到处透露着一种生机盎然,这种勃勃生机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是很难看到和领略的。

四周山峰地势起伏极大,时而高耸入云,时而一马平川。

这样陡然变化的地势和四方青绿包围的山光水色,让在北方长大的耶律雅里,蒲察伶和魏雨白都看呆了。

一路上惊喜连连,感慨连连,忍不住说蜀中天府之国还没见到,但光是这些山川水色就足以令人咋舌。

李星洲和严申想到的又是另一些事,如果要取蜀,一般只有两条路最合适进军。

一条就是他们在走的水路,一条就是北方剑门一带。

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谁都知道,四周崇山峻岭,剑门关之险要,很多北方雄关都不能比。

可偏偏历史上有尴尬情况,一边是吹蜀道有多险多险,一边是蜀地不攻则已,一攻就没有攻不破的

这t就很尴尬了,不是说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么,不是说好的易守难攻么

其实这是蜀人的特点导致的。

内战如虫,外战如龙。这句话形容蜀军很合适,形容蜀人大多数时候也是合适的,或者说只要不把他们逼到死路,只要留余地,蜀中是最乐意投降的。

历史上很多时候入蜀的模式都是前面打败仗,然后采取怀柔政策,随即后方纷纷全投,一路降到成都,这就过了。

可一旦有不懂的,把蜀人逼到死路上,不给留余地。那他们就真拼命,拼起命来谁都害怕。

所以这地方的精髓两个字“安逸”。只要让他们安逸,就不会跳起来;如果逼到死角,没了安逸,那就跟你拼命。

这和蜀中的地理形势有很大关系,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府之国,外面有群山为屏障,里面沃野千里,小日子过得舒坦,危机感小,谁进去都安逸了。

所以李星洲对付蜀中大族的策略是温水煮青蛙,千万不能像东面那样动刀子。

东面诸州必须动刀子,速战速决。

蜀中不行,蜀中只能慢慢来,安抚中一点一点下手,不用过激手段激起反对,做事总给他们留点余地,慢慢的事情就成了。

所以到了蜀地之后,李星洲也“安逸”起来了,开始不急着赶路,在大江沿途诸州每处都会停留一天,和当地百姓,官员见面。

随后才沿江北上,当他要前往成都府时,整个蜀地几乎都知道他到来的消息了。

一些官员纷纷往蜀中赶,各地的大族豪门也纷纷派出家中最德高望重,或者最有才学能力的年轻后辈往成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