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做不到。自家大弟子忍住了,做到了。而福报也有了。</p>
人家就是找对方向了,他一个文人,同武将抢那些功劳没用,人家的发展方向在这呢,这不是破格提拔,这任职一下来,任谁都明白,该给周大人的,一分没少给。你做了自然有人看到。</p>
第一波过来周府贺喜的,就是翰林院的那波同僚。人家知道的早,自然来得早。而且他们是自己人。</p>
然后各种消息就传开了,周澜都不知道,自己在京城竟然还小有名气。</p>
听闻这个侍郎,竟然还是翰林院仗着老同僚的关系抢他。他才能留在翰林院的,据说要调任他过去做侍郎的还有工部,户部两个衙门,还竞争激烈。</p>
竟然还抢手了,周大人听到这消息,可得意了。</p>
人家翰林院把周大人成功留住,那也是很底气的。</p>
原有竟然是周大人在边郡,官学弄的多好,人家小郎君那都是招牌。</p>
你说说,谁能想到,周大人竟然是靠着这个留任翰林院做侍郎的。谁能想得到。</p>
边郡的学政大人听到这个消息,怕是要吐血的。周大人在边郡,可不承认,他们家小郎君在学院学识长进了。</p>
周大人很谦虚,也心虚:“都是学政大人的功劳,我不敢当,不敢当。”</p>
老翰林们心里有数,都是学术界的,大家弟子门人,都私下有交流的,那真是了解,知道周大人没谦虚,没少给人学政大人添堵。</p>
为了府上小郎君这点事,折腾的多大呀。可偏偏他们留人,还用了这么一个借口,讽刺的很。</p>
可不了解的说,周大人谦虚,你说说,听在那些老翰林的耳朵里面,同看笑话是的。</p>
老翰林们走的时候:“知足吧,要不是稀罕你身上的才学,随便你去哪。”</p>
周澜:“是老大人们慧眼如炬。”</p>
跟着:“下官在边郡听了许多的民间异志,颇觉新奇,偶有闲暇整理成册,还请诸位大人雅正。”</p>
人家那也是有准备的,知道这些老翰林稀罕什么。人情往来嘛,投其所好。</p>
老翰林抿嘴,感觉让这小子给抓住了软肋:“你也不是多忙吗,不是说郡守做的成天下地种田吗。”</p>
周澜心说,这就是诚心找茬呢:“就是听那些下地的老翁们闲谈的呀,很是有些地域趣味。”</p>
你看人家早有准备,应付自如。</p>
老翰林们点点头,能同庄稼地的老翁一起闲谈,想来真的下田了:“成吧,记得早些送来。”</p>
剩下自己人的时候,扭头人家就那边说了:“不愧是翰林院出来的,看看勤学不坠。”</p>
言谈之间都是骄傲。翰林院出去的郡守,在边郡那样的地方,放哪是哪,那就是给翰林院长脸呢。</p>
升迁,本就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周大人足足在京城请客好几天,人家周大人还不满足呢。</p>
直说,若是老丈母娘在的时候,定然比这个办的热闹。姜常喜都不太适应,周大人是不是太高调了。</p>